張超音攝影、編著:《喜馬拉雅:山水人文的影像探尋》,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2022年1月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p>
這段扎西拉姆·多多的《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的詩歌隨著藏族文化的影響擴大,逐漸風靡。
世界屋脊之上,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千萬年來,逐漸形成被冰雪覆蓋的雄偉地貌,萬年屹立,如同詩中所言語的那樣:“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p>
中國冰川主要分布于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等山脈
公元8世紀,寂護和蓮花生的吐蕃之行,不僅是過往的史跡,也是未來的預言。
在藏王赤松德贊時期,蓮花生大師創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因為初創,所以盛名已傳。而如今,擺放在我面前的這一方西藏地理歷史宗教人文的百科全書,至少在形制上,確是有了書籍以來的一個初創。
我們從來不用“方”這個量詞來形容書籍,一“本”往往通用,一“部”已經是鴻篇巨制,而一“方”,這個詞,卻是最初用來形容民夫們挖掘的土石方量的多少,用以計算工錢。
但是,思慮再三,我確實找不到比這個“方”更好的量詞了。
手工鞣制后的牦牛皮封面,24.5厘米長,21厘米寬。但是書的厚度達到了22厘米。宛如一個三面被牦牛皮包裹著的近似正方體。書的另外三個切口面,是匠心獨運的用浮雕的手法,雕刻下來的整整一個宏大、巍峨而恒遠的青藏高原形制圖。
被牦牛皮包裹著的《喜馬拉雅》畫冊
22斤的重量,讓我們在打開這本書之前,就已經有了一種肅穆、寧靜和期待。
焚香凈手,書房窗簾半開,一角的陽光掩映進來,折射在暗珊瑚紅色的牦牛皮封面上,四個大字“喜馬拉雅”。
也許你是一位愛好自駕游的行者,曾經順著全鋪裝的318國道,從四川成都出發,一路向西進藏。在經過川西的時候,由于海拔的逐漸上升,在胸悶氣緊的時候,心中有一些小小的得意和些許奇怪的成就感,當你浮光掠影,信馬由韁的從波密,林芝,拉薩一圈下來后,自以為就了解了西藏。然而,當你在午后的陽光里,打開這一本厚厚的《喜馬拉雅》,會覺得張超音說自己這30多年時間只是在西藏這片雪域高原上“從牦牛身上,薅了一根毛”,那我們所吹噓的“一日看盡長安花”,就真是貽笑大方了。
《喜馬拉雅》畫冊的三個切口面以版畫雕刻青藏高原地形圖。
一、那些光影
日光鼎盛,如她身載風流光影。
張超音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內心里實際上是回憶西藏的山川風物,絕域青蔥。宛如一個聽著曲子,想給這個曲子填一個詞的文人,不務正業,卻又恰好如此。30多年前,他第一次為了拍攝珠峰而進藏,初生牛犢不怕虎,指著珠穆朗瑪峰給絨布寺的喇嘛夸下??冢航o我兩個饅頭,我幾個鐘頭就爬上去。
到了后來,隨著進藏次數的逐漸增加,隨著在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幾個國家把整個喜馬拉雅圍著轉了好幾圈之后,張超音的氣質發生了變化,從一個熱血沸騰的小青年,變成了一個沉穩的大叔。隨之而來的還有他攝影風格的變化。
作為《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簽約攝影師,張超音對美的感觸自然是十分敏銳的,帶有種成熟的天真。青藏高原上,遍布著地球上幾乎你看得到的所有美景,在張超音最初數次進藏拍攝的照片里面,你會看到光圈濾鏡構圖等等幾乎你可以想到的所有攝影技巧,但是越往后,重視技巧的這種拍攝,在他的圖集里面越來越少了,更多的是一種叫做感動的東西。
也不知道這些技巧到感動的變化,是從拍攝喬戈里峰后的生死瞬間出現的,還是從納木錯的冰壅坍塌開始出現的,還是本來命中注定就會做一本關于西藏的百科全書。而這樣的百科全書應該是最真實的西藏,最完備的西藏,不一定每一個角度,每一片光影都要滿足“美”這么一個大前提。
正如張超音自己所說:“攝影人最輝煌的結果是給人一種感受和思索?!?/p>
所以,他拍冰川,拍喜馬拉雅山腳下的中絨布冰川,十多年前拍,十多年后也拍,他要用最真實的鏡頭告訴人們,氣候逐漸變暖,冰川逐漸融化;所以他拍三條山脈的起點,光禿禿的,什么綠色都沒有,不管是從顏色還是構圖,抑或其他方面,都算不上一副好作品的照片,卻被他珍而重之的收錄進了他的這一方《喜馬拉雅》中。他還拍唐卡,拍寺院的一角,拍巴基斯坦部落里偶然間闖入鏡頭的老婦人的身影。這些不一定和美能扯上關系,但是這些,都是張超音鏡頭里面最真實的青藏高原,最真實的《喜馬拉雅》。
二、娓娓道來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我們中華民族有很多很多的英雄;
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我們中國有各種璀璨如同星河的歷史。
青藏高原上,生活著十數個少數民族,在與多杰文扎的聊天中,張超音聽說藏族不僅很早就在追求對青藏高原自然和人文的整體把握,而且藏族的先民們也做到了。而從現代的整體史觀的角度看,文明,自然是包括山川河流、宗教文化、社會生活等等的多維度存在。
1988年4月,攝影師駕駛北京212吉普車進入納木錯?,難忘的經歷了在納木錯湖畔過起了像《魯濱遜漂流記》里一樣的“野人”生活。
才從拍攝瑪尼堆的警鈴中回過神來的張超音,自然對這樣巨大的誘惑是無法抵御的,既然是文明,我們就有責任保護、發掘和傳承。用單之薔的話來說,叫做:攝影的難度不在于“攝”這個動作,而在于你要想清楚“攝”什么,以及如何遇到“攝”的對象。因此,攝影的難度不在于拍攝作品的數量多和結構大,而是能否提供一種不同尋常的觀看世界的方式。
一個壯闊而且完備而神秘的文明,在熱血的張超音面前,露出了若隱若現的面紗,這層面紗背后,不管是冰川溪谷,還是高原草甸;不管是經輪常轉,還是佛陀座前;不管是云遮霧朧,還是日照金山,這都是西藏。
夸口吃兩個饅頭就可以上喜馬拉雅的張超音,果斷的決定了自己要做一個關于西藏的宏偉計劃。先設想好這個計劃的思維導圖,然后再多跑跑,多拍一拍,把這個圖的空余部分花一些時間填滿,也算成就了一個心愿。
不曾想,這個心愿,整整花了他38年時間。
在他的計劃中,我看到了幾乎是一個劍橋百科全書才有的篇目結構,從一個樹根開始分叉,分出了地理、歷史,藝術、宗教、民俗、科技等六大部分;六大部分里,又出現不同的分支。譬如,在地理篇章中,分為氣象、河流湖泊與諸多山脈(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橫斷,昆侖)等等。如是種種,將整個西藏用“詮釋一種明晰的框架,給你一種恢弘的那種編排?!保ㄖ袊囆g研究院副院長李樹峰),“以一個攝影家的身份和姿態,做了一個影像地理學、歷史學、人類學的探索?!?/p>
20世紀90年代的扎西島山體是一種純粹的美。
昆侖山南側可可西里太陽湖畔,靜觀星空下的雪峰與湖水,靜謐與流動,融洽在這地球的第三極。
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極致。
張超音將這六個部分,每一個都冠以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嵯峨的大陸、宏闊的歷史、華彩的詩章、神圣的信仰、鏗鏘的節奏、奇特的發明。
薩頓在編寫《科學史》的時候,在序言中寫道停止出版《科學史導論》的原因:《科學史導論》很嚴肅,是一部用來參考的一絲不茍的著作,宏大也是宏大,嚴謹自然嚴謹。但是就讀者閱讀而言,確是面目可憎。
張超音在這部《喜馬拉雅》里面,在每一章的開頭都延請了一位或兩位在藏學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的大家,為每一章的內容進行介紹、論述、闡釋。而這些文章,并不是高深莫測、晦澀難懂的研究論文,而是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將這六大部分娓娓道來。除此之外,張超音還將自己38年在西藏和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等環喜馬拉雅地區的所見所聞所感,擇其精要,將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現在這些精彩耀眼的藝術攝影之間。
比如在兩輛越野車都陷進沼澤地里的危急關頭,一群隨車的漢子冒著強烈的高反,用備胎、木板一寸一寸的讓其中一輛車脫困,去尋求救援的故事。
比如青藏高原上動物們的習性各不相同,野牦牛充滿敵意,藏羚羊喜歡和任何它們看到的事物比賽速度。在他們的越野車和藏羚羊比賽速度后,徹底拋錨在了無人區,最后千辛萬苦等到了過往的藏族同胞的卡車,才慢慢脫困的故事。
張超音談論起這些讓人后怕的情節也許只是一笑而過,但是普通人又怎會知道他們經歷困難的時候,第一個脫困用了一天,第二個脫困,在饑餓與寒冷中用了整整三天。且不說遇上野狼,險些被綁架,單是頂著風煙狼藉,拉著肚子走一百多公里去拍攝喬戈里峰,這些張超音在青藏高原的經歷,成就了他的《喜馬拉雅》別樣的厚重。
“你閉上眼睛,在西藏地圖上面,隨意選一個點,我都可以給你講出一段故事?!?/p>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張超音用他單薄的魄力,用38年的時間,將西藏這一本書,仔仔細細的讀了若干遍,然后在午后閑適的陽光里,或者在某一個氣氛寬松的沙龍中,配一首巴赫的音樂,然后將他的故事,如同鋼琴家指尖流淌的音符,娓娓道來。
2008年三江源科學考察,圖為張超音在各拉丹冬姜根迪如冰川拍攝。
三、尺寸山河
上個世紀50年代末,中國經濟面臨巨大的困難,而周恩來總理和賀龍元帥,頂著巨大的壓力支持年輕的中國登山隊,沖頂珠峰。
其中一個原因是1953年,尼泊爾的丹增·諾爾蓋作為英國登山隊的高山向導,從南坡成功登頂珠峰。當時的尼泊爾政府大肆宣揚,借以表達對珠峰的主權?!澳銈冎袊硕紱]上去過,怎么能說是你們的?”
而當時的中國登山隊,用完成一項神圣使命的責任感,在簡陋的條件下,沖頂成功。
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中華民族在骨子里,對土地有一種偏執而深沉的熱愛。從《山海經》中記載的“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于西垂,二億三萬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開始,中國人便一直沒有停下用雙腳丈量土地的步伐。
博望侯張騫,旅行家徐霞客,千百年來,層出不窮。
張超音在不自覺的情況之下,也用38年的時間,丈量了腳下這一塊屬于中華民族的熱土。
這一份丈量,是這樣的難能可貴。
十數萬張膠片中,精選出2900張。一路行來,諸多不易。
看過一張張超音在尼泊爾的道拉吉里穆提那做托馬斯全旋的照片,那個時候,他已經年過花甲。
尼泊爾道拉吉里穆提那的小憩與撒歡。
“我的身體素質,得益于我在大學里的鍛煉?!弊鳛榇髮W體操隊隊長的張超音如是說。
就是在這樣近乎于卓越的身體素質支撐之下,張超音有底氣開始他這個宏大且系統的百科全書式拍攝計劃。
張超音攝影的難得之處,不僅僅在于他拍攝的內容涉及到西藏的地理、歷史,藝術、宗教、民俗、科技等各個方面,更在于他并非蜻蜓點水一樣“打卡”式的拍攝,而是多次、長時間跨度的“回訪”式拍攝,記錄變化。比如中絨布冰川,比如長江源頭姜根迪如冰川,在2008年10月份,他隨三江源科考隊回到這里,還給姜根迪如冰川下唯一的一戶牧民帶來了12年前拍攝的合影。這種回訪和細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個攝影家的溫情。這種溫情,流淌在故事之外,在很多時候,成為我們不斷前行的力量。
從岡仁波齊山下,普蘭縣的孔雀服,到阿里地區札達縣的衛藏服飾扎不讓,從當惹雍錯湖的藏羚羊,到拉達克的紅柳樹叢,從拉卜楞寺的巨大大鐵鍋,到青樸幫助我們熬過寒夜的修行者。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在和老朋友聊天一樣的回憶中,這些點點滴滴被張超音的攝影、故事和足跡,連接了起來,形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拼圖。
這幅拼圖的名字,叫做西藏。
中國的,中華民族的西藏。
四、技近于匠
在和張超音聊天的時候,他常常提到的一個話題是音樂。在中央民族大學系統的學習了音樂后,他對體系完備的西方音樂十分推崇,從而這種系統化思想也在他此后數十年中的拍攝經歷中,慢慢體現出來。
攝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激動人心的自然景觀,壯麗巍峨,自然值得一拍;
列陣而立,仿佛永遠橫亙在天際的雪山,自然也值得一拍;
高原群山懷抱之中,那些如同散落的寶石一樣的湖泊,湖水靛藍,醉人心脾,更是值得一拍。
還不要說那些朝拜者絡繹不絕的藏傳佛教寺廟,那些繪滿經文的瑪尼堆,那些鑲嵌各種瑰麗的唐卡,那些迎風起舞的經幡。
西藏,是攝影家的天堂。
年輕時期的張超音,是在意這些的。但是,越往后,越是不在意。
在他看來,攝影就是一種記錄,記錄所見所聞所感的一種方式。
有光與影的變幻,有美麗的角度那自然很好,如果沒有,也很不錯。
因為這是西藏。
他說的不在意,也許是一種低調,也許是一種淡定,也許是一份功德圓滿的釋然。
在喬戈里峰 270°全景圖片中,冰川潔凈、冰體湛藍、冰穴幽深;
在魯日石窟中,拂曉的第一縷陽光在佛像上,所產生的光影變幻,順著葡萄藤蔓的渦卷花紋,給壁畫賦有特殊韻律的曲線;
在黃河源頭扎陵湖一個藏族部落的一片大面積粉紅色的經幡中心位置,以仰角、逆光、1秒的慢速度、略過度曝光等手法,拍攝經幡的局部畫面。這畫面簡潔,經幡飄動,“旋律”將你帶入那種純粹美的空間。
這些幾近于“道”的拍攝,在張超音的話中,平淡而且從容,不值得張揚。
“38年,收獲的累積不僅僅在于作品數量的規模、品質的追求以及形式的探索,更在于多次的拍攝、關注與執著?!?/p>
而越過這一份淡定從容,我們從李樹峰的話中,感受這一方《喜馬拉雅》的藝術價值。
“藝術性極好,呈現地理地貌,自然人文,撲面而來的沖擊力,讓我感受強烈,非常有水平!”
一杯清茶,已經兩次換水。
左手托著《喜馬拉雅》的上半部分,在越過了“宏闊的歷史”這個篇章后,富有質感的牦牛皮連帶著前三分之一方書,自然下降,而書中的第三部分“華彩的詩章”隨之緩緩開啟。
前半段的1000頁,如同信徒在岡仁波齊前的叩首,許下了愿。
而這如同孔雀開屏一樣的180度展開,如同佛陀,打開了信徒們面前,最神圣的經。
我知道,我打開的,是整個西藏。
離書不遠處,是一臺古色古香的放唱機,黑膠唱片旋轉著,如同年輪。
“時空換換換你回到過去,輪回轉轉轉我經歷了悲喜?!?/p>
孫燕姿的《神奇》中,梵語的腔調,用現代的表現手法,刻畫出佛教別樣的風情。
我曾經在發售的時候看過官方MV。
在MV中,男女主人公眉心的一點朱砂,靈動而沉靜。
在張超音的《喜馬拉雅》里面,這250多萬平方公里的雪域高原,也如同僧人眉間那一點朱砂,端莊、神秘、不可方物。
五、融匯信仰
早在商周時期的中原漢地,當牧野前線的士兵們倒戈,當巴蜀文明的三星堆點燃了青銅冶煉的熊熊烈火時,雪域高原上的原住民們,勢力已經觸及中原邊關。在風骨清談的魏晉后期,吐蕃王朝逐漸崛起,與中原更是文化經濟往來不絕。
“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當大唐百姓正在享受著治世帶來的安寧時,目光所及,一隊由吐蕃使臣祿東贊帶領的龐大使團,帶著和親的誠意,接走了皇帝的掌上明珠文成公主。與之同去的,還有“釋迦佛像、金玉書櫥、文人工匠、商販農夫……”
拉達克阿契寺的繪畫藝術具有濃郁的克什米爾風格。
色拉寺明永樂十七年興建,與哲蚌寺、甘丹寺合稱拉薩三大寺。
自此以后,雪域高原的浪漫,多了一道氣息,叫做詩酒盛唐。
高原的心胸是開闊的,開闊得可以輕輕松松容下一個38年的夢。
近些年一個定義浪漫的詞,叫做詩和遠方。
張超音的鏡頭,宛如文人手中的筆,用細膩的筆觸,真實而又浪漫地,將帷幕的一角輕輕掀開,透出一絲絲異域的風情。
張超音的詩,和他的遠方!
藏傳佛教中,一部分是文成公主進藏,帶去了結合中原漢地文化的經書典籍。與此同時,雄踞在雪域高原的松贊干布也將目光投向了喜馬拉雅山南麓,那塊佛陀的故鄉尼婆羅。
尼婆羅的波利庫姬——尺尊公主入藏,成為了大昭寺的第一任主人。
中原漢地和尼婆羅的時空相觸,在邏些,發出了耀眼的光。
而張超音,便是用了38年,60余次出入雪域高原的追光者。
追那一道穿越了空間,驚艷了時間的光。
西藏的原生宗教是苯教,在先民們的生產生活中,人們對山川湖泊、高山峽谷、雷電風雨的敬畏,以及對祖先的追思,都具體化為一種神格,而這種多神格的原始宗教,反倒賦予了西藏先民對天地的敬畏。
神秘的藏北男人帶著一種永恒的蒼涼站在我們面前,呈現出藏族人的偉岸。
松贊干布之后,苯教逐漸勢微,兩位公主進藏,原本已經濫觴的佛教在邏些的影響之下,更是發揚光大。
“經輪常轉,佛運轉心中清凈妙法以度人,且摧毀世俗一切邪惑之見!”
從佛經的教誨中,衛藏的先民們轉山、轉水、轉佛塔。
在全國最長的國道,也是最美的318國道上,我們時??梢钥吹津\的信教群眾,雙手合十向天,五體恭謹投地,一步一叩首,滿懷祈愿。在大昭寺門口,在布達拉宮周邊的廣場,信教群眾這樣叩拜的情景更是屢見不鮮。
在張超音多次進藏中反復拍攝到的圣山岡仁波齊,也仿佛成為了絕域之上,一只巨大的經輪。高聳入云的山頂,終年不化的積雪肅穆地注視著這千百年來,身下匍匐著的萬千子民。
談及山之美,7782米的南迦巴瓦脫穎而出,而論山之神,則非6656米的岡仁波齊莫屬。
六、虔敬行者
從川西入藏,會途經一個小縣城,叫做德格。
德格很小,在常住人口這個指標上,設置趕不上東部城市的幾條街道。
德格很大,大到了他擁有四代土司傾盡全力而建立的,與西藏拉薩、甘肅夏河齊名的印經院。
1644年清軍入關后,滿洲貴族加緊文化領域的影響和對全國的控制。孝莊皇太后牽著小玄燁的手,給他引薦了前朝狀元做漢文老師,“一介書生入朝,天下歸心?!倍谖鞑?,歷經康雍乾三朝,達賴、班禪、駐藏大臣的前后冊封和設置,并將金瓶掣簽作為歷史定制,使得西藏的佛教文化進一步興盛。
在《喜馬拉雅》延請的幾位大家撰寫的綜述中,熊文彬教授寫道“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藏族文化以其獨特性和神秘性,在寺院建筑中得到了集中而充分的體現,吸引著人們的視線?!?/p>
意大利藏學家圖齊曾強調:“白居寺佛塔體現了西藏的建筑風格,因而特別需要加以研究”。
寺院、經書、經幡……
給初到雪域的人們,更加神秘的感受。
而張超音,通過他對鏡頭的捕捉,對雪域高原的沉淀,把這一切的光影,一切的光陰,抓取在指縫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從成都驅車出發,在高德地圖上搜索“德格吉祥聚慧院”,進而一路向西840多公里后,便來到德格。
印經院門口的街道上,時不時的有僧侶和信徒經過,整個德格縣,除了濃郁的佛教氣息之外,還有另一種藏文化特有的文化符號——唐卡。
德格之所以雄踞三大印經院之首,最主要的原因是院內的藏書量巨大,經文齊全。印經院內,現存首功藏文印版30多萬張,這是數百年來,工匠們的汗水堆砌,老繭鋪就。在德格有一個說法,手工雕刻一塊經版,相當于誦讀了一萬遍佛經。
德格印經院所藏印版豐富,門類齊全,各教派經典匯聚于此,印經院根據刻板的內容將其進行分類存放。
如果把西藏看作一本厚厚的佛法經書,用了38年的張超音,算得上是西藏文化最虔敬和執著的唱誦者之一了。
這種虔敬和執著,讓張超音的作品有了一些不一樣的興味。
比如王堯教授給他說,大昭寺法座背后有一塊麻袋片,蓋著的是十分珍貴的“楊瑛碑”,張超音找到大昭寺的喇嘛們,在溝通的時候,喇嘛和大昭寺的管理員都很吃驚,這塊東西,當地人知道的都不多。于是,這幾乎是攝影作品里面,最早拍攝面世的“楊瑛碑”。
攝影師在大昭寺拍攝明代的“楊瑛碑”
比如很多藏傳佛教寺院、印經院都不許拍攝照片,但是張超音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溝通工作,從而也得到了喇嘛們或者管理員們的極大支持,得以拍攝到很多珍貴的照片。
在《喜馬拉雅》中,為了多角度、多維度的展現這塊凈土的全貌,張超音跨越了時間與空間,在60多次進藏的同時,還多次深入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不丹進行拍攝。
在巴基斯坦,拍喀喇昆侖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三大山脈相交的位置;拍犍陀羅文化,當地博物館向他最大程度開放;甚至地方上的派系武裝,也把自己的AK47步槍借給他,作為拍攝的道具。
在印度拉達克拍攝拉瑪雍綠村,他是第一個進入這個區域的中國攝影師。
在尼泊爾,拍攝木斯塘,經過部落國王的同意后,他也成為了第一個進入該部落的中國攝影師。
在不丹,從南面拍攝喜馬拉雅的時候,他還是第一個進入不丹的中國攝影師。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p>
浪漫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在他的情歌中如是說。
而張超音也帶著他的摯誠,在拍攝途中續寫了行者的別樣浪漫。
七、風月同天
在《喜馬拉雅》里面,有人物,樸素和華麗的;有風景,自然和人文的。
說到風景,不得不提的是拉薩。
巍峨的雪山,無聲矗立,守護著拉薩城內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這兩座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緊密相連的宏偉建筑;樸素而魁梧的漢子們,看著身穿拉達克、扎不讓和普蘭等藏族服飾,臉上兩團高原紅的女人,一笑生花。
在馬麗華女士的綜述中,藏文化地區按照政治沿革、歷史傳統、文化習俗、藝術風格等差異,大概可以分為康巴、安多和衛藏三個部分??蛋驮诮夥藕?,曾經設置過西康省,后裁撤分別并入西藏自治區和四川,大約是現在的川、滇、青、藏的橫斷山脈地區??刀ㄇ楦枥锩鏌崆榛鹄钡目蛋蜐h子和康定女子是這一地區的典型符號;安多靠近青海、甘肅,藏北草原氣候惡劣,民風剽悍,當地既是著名的牧場,同時也是藏族史詩《格薩爾王》的主要流傳地;雄踞在高原腹心的衛藏,包括現在的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區域。雅魯藏布大峽谷劈開山脈,水量豐沛的支流灌溉了河流兩岸的農田,這里便成為西藏主要的農業區?!鞍餐林剡w”,中華民族的骨子里面,農業代表著安定,于是在秦王李世民四處征戰之時,邏些的英主松贊干布以此為根基,馳騁青藏高原東西,征戰喜馬拉雅南北。中華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自此拓展。
政治是文化拓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文化也作為政治經濟興起的外在表現,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擴散開來;也隨著她的擴散,推動了王朝的進一步強盛,自古亦然。
李世民自然明白,所以有端門的大笑:“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松贊干布自然也明白,所以有了《步輦圖》中,祿東贊帶著使臣向唐太宗求親的景象。
張超音,這個學音樂出身的文化人,也在參加工作后不久,開始端起了相機,進入西藏,行行攝攝。
在衛藏岡仁波齊神山之下,張超音用相機記錄了現存不到30套的普蘭孔雀服,銀質穿珠掛墜、綠松石或蜜蠟制的項鏈、身前金玉“噶烏”寶盒、端莊繁復、大氣雍容;在300多公里之外的扎不讓,相機里羊毛織就的“邦典”條紋明快、色彩鮮艷、藏族阿媽們戴著頭巾,質樸而閑適;繼續西行,和藏族人民們一起趕集的張超音,偶遇了一位佩戴著珊瑚珍珠項鏈,從頭頂到背部全是綠松石裝飾的普蘭傳統服飾的婦女。
阿里古格城堡下的扎不讓藏族身著吐蕃時期遺留的傳統服飾,為我們表演“宣舞”。
沒有人知道普蘭興盛時期的狀況,也許今天普蘭村遺留的這套孔雀服飾還能讓人想象昔日的盛況。
這些點滴,是衛藏乃至于整個高原文化受到民俗、宗教等影響而產生的多元一體并獨具特色的現象縮影。
之所以用多元一體這個詞,是因為我在和張超音的作品溝通時發現,不管是配飾、材質還是色調等的各種差異,還是農業為主的衛藏地區與游牧為主的安多地區經濟文化的不同,整體說來,這些文化,如同雅魯藏布江的支流,穿越雪山,萬里奔騰,終究匯流入海。
雅魯藏布江匯入的大海,還匯聚著長江,黃河,烏蘇里江等數條巨龍。
雖然山川異域,終究風月同天。
而張超音,如同一個默默的記錄者,記錄著這些顏色、條紋、笑容,將她們精挑細選,慢慢釀造,饋贈到我們面前。
八、唐卡藝術
在德格印經院,在拉薩、阿里、日喀則藏族人民們的家中,你總能看到堂屋正中懸掛的一些唐卡。受藏傳佛教派系和各地傳統、風俗的影響,唐卡按照材質分為繪畫類和織繡類;按照制作方式,張超音在《喜馬拉雅》里將它分為國唐、止唐和匝卡。用絲絹制成的唐卡叫做“國唐”,用顏料繪制的唐卡叫“止唐”,還有一種具備觀想、傳法、供奉、設壇等功能的形制較小的微型佛畫叫做匝卡(Tsaka)。
相傳松贊干布用自己的血,制作了藏族歷史上第一幅唐卡。自此以后,唐卡藝術逐漸發揚光大。明清時期,已經形成了眾多的制作工藝。繪畫是最基本的唐卡制作工藝,大批量的還用上了印經院的雕版,僧侶們將朱紅、赤金等多種顏色調和、搭配,再用印版將宗教畫像印刷在紙張上。除此之外,制作唐卡的工藝還包括刺繡、織錦(堆繡)、緙絲、貼花等多種,一般情況下,背包客們想在西藏求得一幅上好的唐卡,頗有一些難度。大抵是藏族人民家中的唐卡往往世代相傳,不管是技藝還是畫風,這些唐卡都是傳家寶一樣的物件,而攤販手中出售的往往參差不齊。
在巴赫的交響樂中,張超音將唐卡的藝術娓娓道來,不管是涉及理塘畫風、青海畫風、還是白玉畫風;還是談到彩唐、金唐、朱紅唐,張超音往往不用思索,微微蜷曲著手指,如數家珍。
“我的攝影集里面,不僅有關于釋迦、度母、文殊等藏傳佛教神靈護法題材,就藏醫這一個主題,我就拍到了80多張唐卡?!?/p>
唐卡大多以宗教內容為主,以藏醫為主題的唐卡本就不多,而張超音用自己的堅持,沉淀這80多張,無一不是反映藏醫學的精品。
“藏文化很有特色,中原的宗教和科技,往往涇渭分明。即便是最容易與神靈拉上關系的天文學,都極少附會神靈,比如《甘石星經》、比如《授時歷》,但是藏地宗教和科技的關系卻很特殊。甚至說,藏地科技與宗教密不可分?!睆埑粲檬种篙p輕打著巴赫的節奏,緩緩說道。
丹曲教授在綜述中提到:“過去藏地的科技幾乎全部掌握在僧侶手中。在西藏眾多僧侶中,有一部分僧侶是具有某種專門知識和技能的工藝僧,專門為寺廟佛殿從事雕塑、鑄像、繪畫、刻板、印刷等技術工作。還有一部分僧侶在寺院曼巴扎倉和丁科扎倉接受專門培訓,學成后從事醫學和天文歷算工作。這些僧侶,應該就代表了同時期藏族科技的最高水平?!?/p>
于是,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以宗教為主要題材的唐卡里面,會出現那么多藏醫的內容了。
除了藏醫藏藥之外,天文歷算,工藝紡織,民居寺院的建筑,這些藏族傳統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張超音都憑借著自己的視野和毅力,在常人難以觸及的領域,拍攝了大量的寫實照片。配合專業的講述,具體歸納為宇宙觀、天文歷法、數學、醫學、工藝、采礦業、農牧業七個部分,將藏傳佛教中常人難以辨析出清楚脈絡的科技部分,鮮活的展示出來。
在《喜馬拉雅》的地理篇中,張超音按照陳慶英教授的建議,將拍攝而成的照片,分為氣象、喜馬拉雅、岡底斯、喀喇昆侖等若干個部分。理順過后,在衛星云圖上看起來無序的青藏高原,逐漸歸結為西段帕米爾山結和東段橫斷山束所構成的一具龐大無匹的骨架,這一具骨架,連上歷史、藝術、宗教、民俗、科技等血肉,就構成了神秘的西藏。
伴隨著茶水的霧氣蒸騰,我不禁想到,張超音在這方書中,附帶的那一個《喜馬拉雅》目錄的特殊格式。
正襟危坐看的書,目錄都是一行行排列下來,連上頁碼,從來如此。
張超音的目錄,都有一點跳脫的感覺了,遠遠看去不像是目錄,倒像是一副特殊的“骨架”!
這副“骨架”的每一個分支上,張超音都丈量過、拍攝過、流連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每一個人看到這副“骨架”,內心的取向應該都有所不同。
但綱舉目張后,這副“骨架”的每一個位置,都有豐富的興味,讓人沉醉其中。
倒不如,懸掛起來,等時光慢慢風干,待歲月蹉跎,待經年無數。切一塊,下酒助興!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