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學是中國文學桂冠上一顆閃耀的瑰寶,它反映著藏民族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發展變遷,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話語建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來,藏族文學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作品,從不同層面豐富著中國文學璀璨的風貌。徐琴教授的新著《文化地理視域中的當代藏族文學研究》一書從不同區域的地理和文化特征出發來考察藏族作家的文學創作,以開闊的視野探察藏族文學創作的整體風貌,關注不同區域涌現出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創作,系統呈現了藏族文學的整體景象,是對當代藏族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拓展。
《文化地理視域中的當代藏族文學研究》一書共分十一章。
整部著作結構龐大,論證嚴密,既涉及到藏族文學發展的整體歷程,又分析了不同區域藏族文學發展的具體特征。十分值得關注的是,該著作不僅對藏族作家漢語文學創作有著詳盡的分析和探討,又對藏語文學創作有充分的關注,從而較為全面地展現了當代藏族文學的整體風貌。藏語創作是當代藏族文學創作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但如增寶當周老師所述:“藏語文學研究成果大多用藏文撰寫,流通于藏語閱讀者內部,致使漢語學界對藏語文學研究成果了解較少?!笔苤朴谡Z言的阻礙,很多藏語書寫的文學作品還未被翻譯出版,更加大了對藏語文學創作研究探索的難度,徐琴教授在本書中關注藏語文學創作,較為系統地呈現了藏語文學創作的風貌,充實了對藏語文學創作的研究。此外,著作資料翔實,信息量很大。作者對每個方言區的作家進行了詳盡的考察,繪制了三個方言區的文學版圖,所涉共152位作家,列出作家籍貫、代表作品、獲獎情況等方面內容,文學版圖的繪制可謂是對當代藏族文學創作資料的一個匯總,可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可供參考的資料。難能可貴的是,這部著作既具有嚴謹的學術性,又有著個人獨到的發現。如認為次仁羅布的創作“因一些有擔荷精神和懺悔意識的靈魂的塑造,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美學韻味”,評價色波的創作是對“生存本相的哲理探求”,評價尼瑪潘多的作品“彌補了西藏文學對農村生活刻畫的不足”,評價扎西才讓的創作是“回望故鄉的深情沉郁之歌”等,都顯現了作者的學術素養和敏銳的洞察力。同時,著作既立足于文本細讀,又注重在研究中盡可能地貼近藏民族的現實生活處境和心靈世界,考察他們在現代化進程中所經歷的心路歷程,發掘文學作品所承載的政治經濟文化內涵,分析其多元文化屬性,歸納藏族作家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策略,彰顯了藏族文學在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建構中的重要作用。
作為中國多民族國家文學版圖中的重要一塊,藏族文學為中國文壇帶來了邊緣的活力,其所蘊涵的獨特的精神文化內蘊和自然地理景觀展現了中國文學多樣的風貌。徐琴教授以多民族和諧發展和宏闊的中國文學史的視野為背景,利用相關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將文化批評與文學批評相結合,史論結合,線索明晰,視野宏闊,論證全面細致。站在宏闊的中國文學史的視野,圍繞著“文化地理與藏族文學”這個中心展開敘述,以文化地理學作為契入視角在文化地理視域中去考察當代藏族文學,從不同區域的地理和文化特征出發來研究藏族作家的文學創作,對藏族文學的地理分布特點和文本所呈現出來的地域性特征進行全面的對比分析,考察作家如何建構自己的文學想象,破譯文本里所隱藏著的文化密碼,挖掘文化生態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多側面多視角地展現了藏族文學獨特的魅力。同時,在文化地理視野下,作者還注重考察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與變遷,通過對文化交融地帶歷史和現狀的分析,探討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對民族團結繁榮的重要作用,挖掘藏民族文化對豐富中國文化的重要性,探求藏族文學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積極貢獻。
《文化地理視域中的當代藏族文學研究》一書論證嚴謹,層次鮮明,論述詳實,由地域與藏族文學到藏族文學的文化傳統,再到衛藏、康巴和安多三大方言區的地域風貌、文化背景與文學概況,逐漸深入當代藏族作家作品內部研究,為當代藏族文學研究領域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來源:《西藏日報》2023年1月5日第6版,作者李柏昊)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